当前位置: 经济发展网 > 焦点 >

绿色冬奥的幕后推手:刘浩冬与《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》的革新实践

2022-03-10 13:28 来自: 网络 收藏 分享 邀请

 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落幕,为世界留下了一场无与伦比的冰雪盛宴,更悄然开启了一场绿色转型的全球实践。在这场实践背后,一套名为《绿色雪上运动场馆评价标准》的技术文件,如同隐形的引擎,为冬奥场馆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精准的“绿色导航”。而这份标准的诞生,离不开以刘浩冬为核心的技术团队——他们以专业为笔,以责任为墨,共同书写了中国绿色建筑标准史上的重要篇章。

  彼时正值冬奥会筹备初期,如何结合中国山地的复杂地形与生态敏感特性,制定一套既符合国际趋势又具有本土适应性的标准,成为摆在规划者面前的难题。2018年,北京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冬奥组委正式启动标准编制工作,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导林波荣、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曾宇等十余位业内权威迅速集结。而刘浩冬,作为技术审核与质量把控的核心成员,从立项阶段便深度参与其中。

  “这份标准的价值,在于它首次将‘全生命周期管理’理念引入雪上场馆建设。”刘浩冬在标准发布后的采访中曾这样阐述。标准构建了涵盖“规划、设计、施工、运行、拆除”五大阶段的评价体系,提出70余项量化指标,直接推动了行业技术的革新。例如,为确保“生态修复率”指标的科学性,刘浩冬带领团队对延庆赛区土壤侵蚀模拟数据进行了三次复核,最终将“台层式生态植生技术”写入标准,使阳坡植被存活率从预期的85%提升至92%。这一数据,不仅成为后续场馆生态修复的基准,更被国际生态学会称为“山地修复的革命性实践”。

  刘浩冬的三重角色:技术守门人、质量把关者与流程监督者。作为标准编制的“技术中枢”,刘浩冬的职责贯穿全流程,其专业能力与严谨态度,成为标准科学性的关键保障。

  在技术审核层面,他如同“绿色标准的守门人”。面对草案中“节能率不低于65%”的初始表述,刘浩冬提出必须明确“基准线”问题——是相对于传统场馆还是现行标准?他查阅国内外30余份同类文件,最终推动标准将“节能率”定义为“较2016年建筑节能标准提升20%”,并引入动态能耗模拟技术,确保指标可量化、可验证。这一调整,使后续场馆设计避免了“数字游戏”,真正实现了节能实效。

  在质量把控环节,他是“争议条款的终结者”。当某条款因“成本过高”引发团队分歧时,刘浩冬没有简单妥协,而是组织多方论证。他以张家口赛区装配式建筑为例,通过成本-效益分析,证明“初期投入增加15%,但施工周期缩短30%,后期维护成本降低40%”,最终促成条款保留。这种“以数据服人”的作风,使标准在严谨性与可行性之间找到了平衡。

  在流程监督方面,他更是“合规性的护航者”。从立项阶段的公众参与度,到起草阶段的技术路线论证,再到公示阶段的反馈意见处理,刘浩冬全程参与。例如,在公示期收到“指标过于理想化”的质疑后,他主导成立专项小组,对延庆、张家口两地的气候数据、建材供应链进行实地调研,最终用“分区域差异化标准”的方案回应关切,既保证了标准的先进性,又兼顾了地域特殊性。

  刘浩冬将这些理论、技术与政策要求“翻译”成统一的技术语言。更有参与标准制定的工程师回忆道:“刘工的优势,在于他既能站在行业高度把握方向,又能沉入技术细节解决问题。”。例如,在“碳核算边界”的界定上,有参编人员主张纳入场馆全生命周期碳排放,但数据收集难度过大。刘浩冬提出“分阶段核算+第三方验证”的方案,既响应了“碳中和”目标,又规避了实施障碍。这种“上接天线、下接地气”的能力,使他在团队中成为不可或缺的“技术翻译官”。

  冬奥会后,这份标准的影响持续发酵。根据《可持续·向未来——北京冬奥会可持续发展报告(赛后)》,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都达到绿色建筑标准,赛时全部场馆的常规能源100%使用绿电,赛事结束时即实现100%碳中和。赛区间利用京张高铁进行高效安全转运,赛区内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在赛时车辆中占比约85%。北京冬奥组委在奥林匹克历史上第一次把“大型活动可持续性管理体系、环境管理体系、社会责任指南”三个国际标准整合为一体,通过了第三方认证及绩效评价,并成功将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工作实践转化为北京市地方标准《大型活动可持续性评价指南》,已经完成国家标准立项,和国际相关标准预立项,为大型文体活动可持续性留下珍贵遗产。

  “这份标准的意义,在于为全球大型赛事树立了绿色标杆。”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会领导曾如此评价。而刘浩冬与整个标准编制团队的努力,正是中国从“规则跟随者”向“规则制定者”转变的缩影。如今,当游客在延庆的“冰玉环”上漫步,在张家口的蓄水池旁拍照,他们或许不会想到,这些场景背后,是一位技术审核专家与一群行业权威共同书写的绿色传奇。

  北京冬奥会的“绿色成绩单”,不仅镌刻在零碳排放的数据里,更凝结在一套开创性的标准中。刘浩冬以技术审核的严谨、质量把控的坚持、流程监督的担当,与其他专家共同铸就了这份“绿色遗产”。他们的故事证明,当专业智慧与责任担当相遇,不仅能成就一届精彩的冬奥会,更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。而这,或许正是这场冰雪盛宴留给世界的最宝贵遗产。

  (记者/江文珊)



鲜花

握手

雷人

路过

鸡蛋

Powered by 经济发展网 © 2001-2021 Design by 经济发展网

合作QQ:3367874305 , 举报邮箱:3318927057@qq.com .

QQ